孩子就像寻找墙面的盲人一样,需要不断前进尝试,才能发现边界在哪。 被“立规矩”的孩子,有多快乐? 很多人对规矩有种误解,认为限制了自由,束缚了孩子,剥夺了快乐。 然而,适当的规矩是孩子成长必需的养分。 只有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,孩子的成长之路才不会迷失方向。 被“立规矩”的孩子,拥有安全感和自由。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: 草原上有一群牛,成天悠闲自在吃草,好像整片天空、整片草原都属于它们。 直到有一天,一只小牛想闯更远,碰到了一条细得几乎看不见的线,那是界线。 线上充了电,小牛触了电,吓了一跳,停下脚步,原来这世界上有不能去的地方。 我们给孩子立规矩,实际上就是在生活中给孩子设下不能打破的原则。 很多家长都不知道,孩子安全感有一部分就来规矩,通过规矩孩子明白所有的行为要有限度,以免触碰规则遭受惩罚。 如果家庭没有规矩,就意味着没有原则,没有边界,孩子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。 很多“熊孩子”就是因为无视规矩而吃苦头,他们在集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,比父母想象中要多。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,安全感来自确定性。 正如心理学者杨倩老师所说: 如果悬崖上有栏杆,人们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,因为不怕摔下去;如果没有栏杆,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。 栏杆就是规矩,知道规矩的孩子会有安全感,因为他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。 规矩还能给孩子更大的自由。
如果你问孩子:“什么是自由?” 相信很多孩子都会回答:“自由就是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!” 但是,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“自由”都是边界中的自由。 如果说自由是人的权利,那么守规则就是责任,比如我们有开车的自由,那必然包含了需要遵守交通法规的限制。 孩子的世界同样如此。 在只有一个滑梯的情况下,每个孩子需要排队,不插队、不争抢,这样才会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在滑梯上玩。 如果有的孩子霸占了滑梯,不仅会失去朋友,也可能遭受指责和驱逐。 这里的规则,是对自由的保证。 正如哲学家黑格尔说:“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。” 给孩子建立规则,恰恰是给孩子高层次的自由。 给孩子立规则,到底应该立哪些? 经常有家长问我们,应该给孩子立什么样的规则?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每个家庭不一样,每个孩子也不一样,家长只能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实际情况决定。 我们大致分成了以下三类: 1、关于生命安全的规则 这类规则是孩子最先需要理解和接受的,比如常见交通规则:不能闯红灯、横穿马路等等。 除了交通安全,还有防拐安全、食品安全、用电安全等等,此类规则,和孩子怎么强调都不过分。 2、帮助孩子和世界相处的规则 一位老师曾说起过这样一个故事: 班上有个小朋友经常被同学们“排挤”,因为他总是给孩子们起外号,喊他们“笨蛋”、“傻子”,还喜欢抢其他小朋友的东西,后来大家都不爱和他玩了。 孩子在社交上遇到这类难题,不完全是因为性格问题,而是他们真的不懂社交规则,不懂什么样的行为会伤害别人,不懂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。 让孩子和世界相处,是教育的重点。 比如: 外出就餐保持安静; 不擅自拿别人的东西; 做了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,要当场道歉; 这些人与人相处的规则上,父母的引导以身作则为主,如果尽早教给孩子,他会受用一生。 3、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常见的就是生活习惯,比如早睡早起、保持运动习惯、饭前便后洗手等等。 其次就是父母希望孩子拥有的品质,比如守时、乐于助人、承诺的事要兑现等等。 这些家规往往润物细无声,影响孩子的为人处世、待人接物。
如何帮助孩子立规则,把握三原则。 给孩子立规则有三大原则:有温度、趁早、一致性。 规则,从来不是冰冷的条条框框。 立规则,虽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坚定,但应该以爱为基础。 孩子玩手机已经超过了规定时间,他对你耍赖、吼叫,你打骂、威胁,这就是缺乏爱的亲子对抗。 这个时候,我们其实可以换种方式对待,比如:什么也不做,就陪在孩子身边;帮孩子说他的感受,接纳理解孩子的情绪和需求;诚实说出自己的感受:“我不喜欢你这样做......” 规则,从来不是在逼迫中立起来的,而是靠理解和坚定赢得孩子的心。 如果我们立规则的方式,过于简单粗暴,孩子感受到的是羞耻和控制,规则感也就无法内化。 另外,父母与孩子关系越是融洽,孩子也越乐意响应。 立规则要趁早。 12岁,是孩子最难带也是最好教育的时候。 这个时期的孩子,仿若一张白纸,我们很容易把最根本的、重要的东西灌输给他们,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在这个时期,由不懂事变懂事的。 很多过了12岁的孩子,诸多行为问题依然没有改变,甚至随着年龄增长而升级。这时,爸爸妈妈想要纠正他,想重新立规则,难度也会大大提高。 给孩子立规则,宜早不宜晚。
最后,规则要讲究一致性。 一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,在执行上,全家尽量共同遵守。 生活中,经常听到一些孩子质问:“为什么你们能玩,我就不能玩!?”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建议父母最后也遵守规则。 其次,家长们的态度要一致。 很多孩子不守规则的原因,是父母只把规则强加给了孩子,实则不够坚定,为了换取片刻和谐对孩子妥协,导致朝令夕改。 “一致性”是立规则的前提,我们总是让步的时候,也是需要反思的时候。 用规则帮助孩子摸索行为的边界,是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任务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