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酱说: 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。父母需要顺应孩子成长的感觉和节奏,在合适的时候予以管教。
作者:枫子 来源 :男孩派(ID:boy666dj) 家庭教育咨询师王琳分享过一个案例。 13岁的男孩,调皮捣蛋,不服管教,很令人头疼。 父亲李先生认为教育男孩不能心软,于是每次对儿子非打即骂。 这天,儿子写作业时又偷偷上网玩游戏,李先生发现后,直接把手机砸了,还打了儿子一巴掌。 没想到这一次,儿子竟抬起手“回敬”了他。 李先生无比震惊。 他不懂,为什么邻居家10岁的男孩,父亲一声厉喝,他就立马知错改过。 而自己打也打了,骂也骂了,儿子却越管越叛逆。 王琳一针见血指出:管晚了。 儿子小的时候,李先生忙于工作,疏于管教。 现在儿子已经步入青春期,有了强烈的自尊意识,他还想着用权威去压制,往往只能起反作用。 想起李玫瑾教授给父母们的建议: 孩子要趁早管教,这是立威。12岁以后,沟通方式则要改变,转为示弱。 男孩性子野,不加严管,容易滋生各种恶习。 一味严管,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抗。 所以,最好的养育,一定分年龄段,分教育手段。 管教孩子,一定要趁早 《超级育儿师》里有一个8岁男孩,脾气很不好,动不动就大喊大叫,还喜欢动手打人。 但妈妈却对他百般纵容。 渐渐地,儿子越来越不把妈妈放在眼里。 他心情不好了,就以打妈妈为乐。 妈妈不过说他一句,他就怒火中烧,对妈妈一顿抓、掐、锤、踢、打,甚至,还拿棍子打妈妈。 妈妈的脖子上,后背,手上全是孩子的抓痕,痛得直掉眼泪,却仍没有一句责备。 始终是步步退让,连连求饶。 妈妈说:“之前我哭,他会心疼我,现在我哭,他也无动于衷。” “我很爱他,就是不知道为什么,他就是喜欢打我。” 研究表明,受体内睾丸素的影响,很多男孩小的时候,往往会表现出破坏性和攻击性行为。 父母不管不教,任其发展,孩子爬到父母头上作威作福就是早晚的事。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就曾告诫父母们:“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,必须管教,必须惩戒。” 在教育学领域,孩子3-12岁被称为“水泥期”,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期,也是性格形成、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。 想要培养一个有教养、懂规矩的男孩,父母一定要在12岁前严格管教,让男孩心有敬畏、行有所止。 1. 孩子任性耍赖,说“不” 很多研究表明,孩子3岁之后跟父母提出的很多条件都是“试探性”的。 即他提出来的条件,有时候并不是他真的想要,只是试探一下父母的底线。 这时候父母一定要学会坚定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,哪怕他撒泼打滚,哭闹不止。 不妥协,不迁就,孩子才能知道做事的分寸,不会再靠情绪化表达来解决问题。 2. 孩子没有规矩,说“不” 很多家长惯着孩子,把不守规矩当作活泼可爱,把不讲道理当作独立自主。 却不知,你由着3岁的他抢别人玩具,5岁的他,就会越来越肆无忌惮。 你惯着7岁的他说脏话骂人,9岁的他,只会越来越目中无人。 再往后,11岁、14岁、18岁…… 他只会越来越无所顾忌,漠视规则。 父母可以纵容他,但别人不会由着他,社会更不会惯着他。 让孩子知敬畏、守规矩,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。 3. 孩子习惯不好,说“不”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: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。 孩子习惯不好,一定不能惯。 比如:自私懒惰、爱玩游戏、沉迷手机、拖拉磨蹭…… 这些坏习惯,必须趁孩子还小,消灭在萌芽状态。 趁早戒掉坏习惯,才能养成好习惯。 12岁以后,父母要多示弱 男孩进入青春期以后,很多妈妈都有一个切身体会: 之前的教育方法,统统不管用了。 他们就像一颗“随时会引爆的炸弹”,一言不合就顶撞父母,大吼大叫,甚至离家出走。 这是因为,这个阶段,父母不再是孩子世界里的天神,而是孩子走向独立时需要推翻的权威。 他们所有的折腾、叛逆、暴躁,其实都是想打败父母、为自己争夺自主权。 此时,如果父母不转变策略,还想和男孩一较高下,输的往往是自己。 曾看过一位网友的分享。 15岁的男孩,正值青春叛逆期。 不仅瞒着父母染了花花绿绿的头发,打了耳钉,还经常逃课去网吧玩。 为此,父亲没少打他,父子俩一度闹得很僵。 某天夜里,他又趁着父母熟睡,偷偷溜出家门,和几个同学去了网吧。 一直到凌晨5点,他起身去买饮料时,突然看见了在网吧门口徘徊的父亲。 当时,父亲没有骂他,也没有厉声指责,而是带他去吃了早点,还给他塞了些钱。 他这才知道,父亲起夜发现他不在家后,立马出门一个网吧一个网吧地找。 凌晨3点,父亲这才在这家网吧看见他,本想直接冲上去把他带走,却又怕这样做,他在朋友面前下不来台,于是选择守在门口。 父亲说:“我知道,是我和妈妈对不起你,为了挣钱没有好好陪你,但是你还小,网吧这种地方人员复杂,我真的很担心你的安全。” 他很受触动,之后,他不仅不再逃课,戒了游戏,还发奋努力,最后还考上了一所本科大学。 男孩说:“父亲都如此放低身段了,我再和他较劲,就太没意思了。” 陪伴青春期的男孩,比起强硬的逼迫,柔和退让显得更有力量。 当然示弱并非软弱、无底线,而是以尊重为前提的教育方式,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养育智慧。 1. 用询问代替命令的口吻 没有一个人喜欢被强迫,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。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,用商量的语气把意见提出来。 感受到被尊重的孩子,自然会慢慢收起身上的刺,慢慢靠向你。 2. 用朋友代替家长的身份 放下家长的架子,少一点高高在上的说教,多一点“我理解你”的共情。 搭建在平等之上的亲子关系,孩子才愿意敞开心扉,和你沟通、亲近。 3. 用放手代替强势的教育 给孩子充分的信任,不要当孩子的监工,要当孩子的帮手。 让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,学会自我负责,他才能尽快地成长起来。 最好的教育: 小时候给他扎针,长大后给他翅膀 教育学上,有一个“漏斗法则”,说的是: 孩子年幼时,父母严管孩子,可以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地基,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。 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,父母学着放手,可以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,最终成为一个思想和人格独立的人。 这种“先紧后松”的教育,可以让孩子的人生路越走越宽广。 育儿专家金韵蓉,对儿子的教育就是如此。 儿子小的时候就懂得给他“扎针”:教他守规矩,养成好性格、好习惯。 有一回,儿子在餐桌上乱扔青菜,老公立马把他带出门“管教”了20分钟才让回桌。 儿子大一些了就给他翅膀:父母主动示弱和退出,引导儿子走向成长。 儿子15岁那年放假回来,和她说:我亲过6个女孩。 金老师吓得差点从凳子上摔下来。 但她没有批评,没有说教,而是选择“亲子对谈”,把自己的想法和担心和儿子说清楚。 儿子也告诉她:“放心,我知道,我又不是傻瓜,老师说了,我们现在还小,还不能负责任呢。” 很多人质疑金老师的管教方式,怎能如此放任孩子? 金老师却表示:“我们选择了一种让自己寂寞,却放手让孩子成长的方式来爱他,而他,也因为心里满载父母的爱和信任,展翅高飞,成为今天如此优秀的年轻人。” 事实上,从小被严格管教过的孩子,长大之后,自己就能够运用年幼时养成的良好品格约束自己,值得父母去“放手”。 她的儿子,10岁时就只身一人到英国求学; 初三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打工,高中毕业时,他用打工的积蓄,实现了欧洲游的梦想; 大学期间,他从服务生一路做到了首席调酒师; 读研究生时,他成为英国首相的新闻观察员之一; 25岁,他已经成立了两家公司。 对男孩儿时的严管,成就的是他们长大后飞翔的翅膀。 所以啊,管孩子要趁早,爱孩子要放手。
有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: 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,要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,错误的教育方向与方式,孩子会把你撞飞。 有远见的父母,懂得在该严管的时候严管,为孩子的一生打好地基。 在该放手的时候舍得放手,让孩子学会展翅高飞。
|